未知生,焉知死

未知生,焉知死

陳鈞陶

  「未知生,焉知死」出自《論語·先進》。子路問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說:「連人都不能好好侍奉,怎麼能侍奉鬼神呢?」子路又問:「敢問死?」孔子說:「不明白生的道理,又怎能明白死的道理呢?」

  孔子認為人應該先要弄清楚生命的意義,再去考慮死的問題。孔子對鬼神之說,概括於一句話「敬鬼神而遠之」。他認為,對於鬼神應當保持敬意,卻不可靠近。孔子是中國聖賢,對於無法用智慧辨明的事情,就不會多加評論,所以他說「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他不談論奇怪和鬼神的事情,表明他對鬼神之事並不感興趣。孔子的思維是人先要關注現實生活的事,可惜他不能明白人被造的意義,在於榮耀神,錯過尋求人生最大奧秘的契機。

尋找意義

  其實人生到了某個階段,總會不其然地探索「意義」的問題。奧地利的神經學家法蘭克(Frankl, Viktor E., 1905–1997)強調「尋找生命的意義」是人類最根本的動力,他是「意義治療」(Logotherapy)的創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蘭克被納粹關進集中營,他在大屠殺中失去至親,在面對極度痛苦與絕望的環境中,法蘭積極在苦難中找尋生命意義,因而更有意志地存活下來。這一洞見成為意義治療的理論基礎。法蘭克為了幫助人們尋找生命的意義,他建構了一個三角形模型稱為「生命意義三角形」,包括態度、經驗與創造力三個層面。這三者共同運作,幫助人發掘並深化個人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生命意義三角形」的三個層面:

  1. 經驗 Experience指人所經歷的事件,特別是困境;苦難雖然無可避免,卻是建構生命意義的重要基礎。
  2. 態度 Attitude我們不能控制遭遇,但可以選擇回應方式,人在困境中的心態,決定生命的意義。
  3. 創造力 Creativity無論是在順境或逆境中,人透過選擇、行動與貢獻來實踐生命的目標與意義。

疫有意義

  2019年尾,疫情突然爆發,各地政府都頒佈禁足令,商業活動近乎癱瘓,連帶教會事工也要停頓下來。我們如何面對這種全球性的災難?作為一個藝術愛好者,我拿起粉筆,走到屋前的車路,塗鴉了一幅《祈禱的手》去祝福路過的途人。在沉悶的日子裡,鄰居對地上的粉筆塗鴉深感興趣,紛紛拍攝塗鴉傳給遠方朋友作為祝福。當時這些圖像傳遞正面信念,幫助鄰舍更有信心度過困境,後來我們發現鄰居的孩子也仿效用粉筆在車路塗上祝福的訊息。

  疫情中我在網上以Zoom形式教導教會的長者繪畫素描,我嘗試以《聖經》中的植物、動物和人物作為繪畫主題,每次預先攝影繪畫過程,製作powerpoint圖像教材,以此教導繪畫技巧和分享信息。總結下來,疫情的三年裡,製作了超過一百條繪畫示範視頻和六十多個powerpoint圖像教材。這個繪畫課程很受長者歡迎,幫助他們在宅家的日子裡,舒緩內心的鬱結。有學員告訴我,他從藝術創作中經歷喜樂與滿足,進而反思生命的意義。對很多人來說,當時實在活得納悶沉重;但是這些經歷讓我們曉得在暗淡的日子裡,可以倚靠信仰的亮光。或許我們的人生要遇上不一樣的經歷,才會從營營役役的生活中安歇下來,以信心活出感恩的生命。

  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這樣寫道:「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這正好表達我們可以選擇用甚麼態度來建構自己的人生。盼望我們能領略上主的美意,無論我們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也要好好充實自己,預備迎接未來更燦爛的生命。讓我們一起在上帝的創造基礎上,再發揮創作力,用《聖經》真理和美麗的藝術創作,充滿這個受造世界。藝術是大有可為的宣教媒介,有藝術恩賜的朋友,盼望你善用創意,在神的國度裡作出貢獻。

作者:陳鈞陶 (筆名保捷),任職設計師、插畫師及專欄作者, 著作有《52封不寄的情書》、《畫出生命之道 – 植物篇》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