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與機遇並存的城市宣教時代

早期教會的信仰模式:

重建生命活力與城市關懷宣教的藍圖

危機與機遇並存的城市宣教時代 

陳熾牧師

  當今城市宣教的現場,與早期教會面對羅馬帝國的世俗文化與壓迫環境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無論是在紐約、洛杉磯、倫敦或香港,基督徒面對多元、世俗化與貧富懸殊並存的城市景觀,如何活出福音的生命力?角聲佈道團在紐約的城市宣教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範例:以全人關懷為出發點,以行動傳福音,用生命見證基督,正如早期教會藉著愛心與見證影響羅馬社會一樣。

  本文將參照 Scott Moreau 的處境化宣教模式,結合角聲佈道團的實務經驗,設計出一套「回歸早期教會信仰模式」的實踐藍圖,說明如何喚醒信徒生命活力,轉化城市成為福音之城。

第一部分:從 Moreau 處境化模式看城市宣教的基礎與挑戰

Scott Moreau 的處境化模式強調:

  1. 聖經真理為核心,不妥協信仰本質。
  2. 尊重文化,善用本地資源與代理人。
  3. 宣教理論與實務結合,提供實用可行的行動指標。
  4. 批判實在論:既承認真理的絕對性,也理解人對真理認識的有限性。

面對今日城市挑戰,這種平衡取向顯得極為關鍵。因城市宣教若失去聖經基礎,只強調文化適應,最終將淪為社會服務而非福音使命;若忽視文化脈絡,則難以深入人心、改變社會結構。

第二部分:早期教會信仰模式的生命力關鍵

回顧初代教會的歷史,我們看見其生命力的關鍵在於:

  • 信徒彼此相愛、同心合意。
  • 生活中實踐信仰(如照顧寡婦孤兒、醫治病患、施捨窮人)。
  • 在逼迫中堅守真道,以殉道精神見證基督。
  • 建立跨階級、跨族群的信徒群體,挑戰社會不公。

這種模式不依賴龐大制度與建築,而是透過信徒的日常生活見證和群體關懷,逐步改變羅馬社會的道德與精神面貌。

第三部分:角聲佈道團的城市宣教實務啟示

角聲佈道團在紐約的城市關懷模式,具體實踐了初代教會精神:全人關懷模式:身體(食物、醫療)、情感(心理急救)、社交(社區活動)、靈性(福音見證)。

  • 服務即宣教:不以言辭辯論福音,而是以實際幫助打開人心的門。
  • 跨界合作:與政府部門、非營利機構、當地教會合作,建立支持網絡。
  • 義工動員:信徒參與服事的過程成為生命造就與屬靈操練的場域。
  • 本地化策略:用當地語言、文化符號呈現福音關懷。

這樣的事工回應了 Moreau 處境化理論中「代理人」、「過程」、「產品」的良好標記。

第四部分:設計回歸早期教會的信仰模式藍圖

異象與目標

在城市宣教中重建初代教會模式,目標在於:

  • 建立信徒生命活力:信仰生活化、群體化、見證化。
  • 以社群關懷作為福音入口。
  • 從社會基層、弱勢群體開始,逆轉城市價值觀。

具體行動架構

1. 城市家園小組

  • 小組不只是查經聚會,而是彼此支持、資源共享、實踐關懷的平台。
  • 每組認領一社區或族群作為關懷對象(如走線移民、單親家庭、街友)。

2. 城市事工中心

  • 建立全人關懷站,提供食物銀行、健康檢查、法律諮詢、心理輔導。
  • 與市府、社服機構、醫療機構合作,共同服務社區。

3. 信仰生活化訓練

  • 設計門訓課程,幫助信徒在職場、家庭、社區中活出福音價值。
  • 強調靈修生活、群體生活與社會參與三位一體的屬靈操練。

4. 文化敏感宣教計畫

  • 尊重族裔文化,翻譯和創作在地化福音資源。
  • 培養跨文化服事人才,讓當地信徒成為本地宣教主力。

5. 禱告與屬靈爭戰網絡

  • 建立城市禱告鏈,為城市罪惡權勢與屬靈黑暗爭戰。
  • 鼓勵信徒以屬靈眼光看見城市宣教的戰場性質。

第五部分:信徒生命活力如何成為城市轉化力量

  • 活出愛的見證
    當信徒群體真正彼此相愛、關懷鄰舍,城市看見的不是教會制度,而是基督的愛。愛能突破文化、語言、階級之牆,融化人心。
  • 服務帶動見證
    當城市中最被忽略的群體(如移民、街友、特殊需要家庭)因教會的行動得著幫助,他們與社會的關係被修復,也開始對福音產生渴望。
  • 群體生活見證屬天文化
    初代教會以群體生活見證神國文化,今日城市教會若能重建這樣的生活方式,將成為屬天國度的實體見證。
  • 挑戰城市不公義結構
    基督徒群體以實際行動挑戰壓迫窮人、破壞家庭、剝奪弱勢的社會結構,帶來城市的道德更新。

未來城市宣教的方向

  正如初代教會以卑微之姿改變羅馬帝國,今日教會若回歸那「生活化、群體化、行動化」的信仰模式,定能在複雜多元的城市文化中,彰顯基督的福音大能。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口號或活動,而是一群真正願意捨己、彼此相愛、服事鄰舍的門徒群體。這是轉化城市、見證福音的唯一道路。

  1. 初代教會以愛與生活見證影響社會

經文引證:「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使徒行傳 2:44-47)

證明理念:初代教會的信徒以群體生活、彼此分享、關懷貧困者的實際行動,獲得社會的認可與尊敬,並吸引更多人歸信。今天的教會若也以城市家園小組、全人關懷事工,活出同樣的群體見證,必能在城市文化中發揮屬靈影響力。

  1. 教會以實際幫助服事弱勢群體

經文引證:「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因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派他們管理這事。』」(使徒行傳 6:1-3)

證明理念:教會早期已組織有系統的物資分配,專注關懷弱勢(寡婦)群體,並成立執事管理工作。這正對應今天我們設計的「城市事工中心」、「全人關懷站」,讓教會服事能專業化、系統化,同時不偏離宣講神道。

  1. 跨文化服事與宣教的模式

經文引證:「那時,有幾個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傳講主耶穌。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使徒行傳 11:20-21)

證明理念:初代教會突破民族、語言與文化的界限,向不同族群傳福音(例如安提阿教會的多族群服事),今天的城市宣教亦當如此。我們必須重視跨文化宣教人才訓練,善用當地語言與文化元素,使福音在多元城市中不被隔閡阻礙。

  1. 禱告與屬靈爭戰的根基

經文引證:「彼得被囚在監裡;教會卻為他切切地禱告神。」(使徒行傳 12:5)
「他們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使徒行傳 4:31)

證明理念:初代教會在屬靈爭戰與城市逼迫中,以禱告作根基,上帝垂聽,賜下能力與神蹟。今天的城市關懷宣教不能缺少禱告網絡與屬靈爭戰意識,要有城市禱告鏈和屬靈同盟軍,求神介入轉化城市的屬靈氛圍。

  1. 福音轉化城市社會結構

經文引證:「有人報告保羅說:你看,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使徒行傳 21:20)
「這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就是這樣。」(使徒行傳 19:20)

證明理念:福音在初代城市廣傳,不僅個人得救,更改變整個社會的風氣與結構(例如以弗所商人因福音失去賣偶像之利而暴動)。今天的教會若能透過群體見證、社會服事,挑戰城市的不公義和偶像崇拜結構,必能見證福音的轉化力量。

  以上《使徒行傳》的經文與事件清楚印證:群體愛心生活 是最有力的見證。

  1. 實際服事弱勢 是城市宣教的切入點。
  2. 跨文化宣教 是多元城市的必然路徑。
  3. 禱告爭戰 是屬靈更新的基礎。
  4. 福音能轉化社會結構 是宣教的最終目標。

  正如 Moreau 所說:「良好的處境化必須忠於聖經、敏於文化、實於行動。」今日教會若效法初代教會的信仰模式,必能在城市中成為神國的光與鹽。

  願上主使用祂的教會,在今日的城市中重燃初代教會的生命火焰,成為萬民得福的見證。

更多閱讀:《城市宣教》第2期_目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