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他們,比愛他們更重要
—— 參加完營會的真實見證
任緣
如果你問我,做青少年事工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不是活動策劃,也不是人數增長,而是:怎樣真的走進他們的心裡,怎樣從「愛他們」到「懂他們」。
我已經大學畢業好幾年了。過去幾年,我一直帶領著和我年紀相仿,或比我更小的中學生、大學生。曾經我把大學生團契做到每週分點聚會,每個點固定十五人左右。我習慣了這種「自己人」的陪伴模式,習慣了說一樣的話,聊一樣的文化,信一樣的神。
但這個夏天,我被神輕輕點了一下。
在我們組織的暑期營會裡,我第一次接觸到一群與我一樣的亞洲面孔,卻擁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他們是ABC,美籍華人。起初,我對這次服事充滿信心,因為「反正我們都長得一樣嘛」,但很快我發現,這份信心太淺了。
他們的世界裡,沒有我習慣的「團契」,沒有我熟悉的「屬靈大姐姐」的默認地位;他們用的詞彙、笑點、興趣,甚至對信仰的理解方式,和我所在的華人教會完全不同。我想用過去的方式去關心他們,卻換來客套的回應。我以為自己的付出,會被他們感受到;但在他們眼裡,我或許只是另一個想「管理他們」的家長而已。
那幾天,我失落得很真實。甚至某個夜晚,我對著營會宿舍的天花板發呆,問上帝:「我真的適合繼續做這一代青少年的領袖嗎?」
感謝神,在我靈修時,那節熟悉的經文悄悄地光照了我的心: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13:13)
我突然明白,我不是被呼召來這裡證明我「會帶人」,也不是來「幫他們屬靈成長」交差的。我是來學習,如何更深、更真實去愛他們。
於是我開始放下那套熟悉的「事工套路」,放慢腳步,聽他們說話,不急著回應。不再執著他們是否準時參加禱告會,而是先問一句:「你最近過得還好嗎?」 我去瞭解他們的生活,理解他們的掙扎,而不是急著用「真理」去說服他們。
我終於體會到:愛青少年,是起點;懂青少年,才是更新的過程。
愛,是我願意陪他們走過迷茫,不論他們回不回應。懂,是我願意先放下自己的經驗與習慣,進入他們的世界,用他們的語言,理解他們的痛點。
後來,他們開始慢慢對我敞開心。一個女孩在最後一天悄悄對我說:「其實一開始我覺得你肯定很中國,跟我們聊不到一塊。但後來發現你好像真的在聽我說,不是為了反駁。」
那一刻,我很感動。不是因為「我贏了」,而是我看見:跨越文化的橋梁,從來不是方法,是愛與耐心,是耶穌的樣子。
這幾年走下來,我越來越相信,神對這一代青少年的心意,絕不是「保守他們不叛逆」而已,而是要興起他們,成為這個時代的光與鹽。
我常看見其他教會的榜樣,比如台灣Fight.K、澳大利亞的Hillsong Youth。這些被神大大使用的青年事工,無一不是用生命去感染生命。他們用音樂、藝術、創意、社群,把天國文化深深紮根在少年心裡,讓他們在信仰裡找到身份認同,在世界裡活出影響力。
我親眼看過孩子們在台上揮汗如雨敬拜,也看過他們淩晨跪地禱告,看過他們為校園同學流淚守望。我知道,神已經在預備未來的教會領袖,祂沒有放棄這一代少年人。
而我們的使命,不是要把他們捏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是陪他們走過掙扎與迷茫,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用信任贏得他們的心。
這一路,我所學到的「秘訣」
回望這些年,青少年事工沒有捷徑,只有以下幾點,是我真正體會到、必須常常提醒自己的:
- 關係比活動更重要:他們不會因為一個營會而留下,卻可能因為一個真心聽他們傾訴的大哥哥而願意敞開心懷。他們要的,從來不是完美導師,而是能真實陪伴他們的人。
- 榜樣勝於道理:你的禱告生活,你對失敗的態度,你對家庭的真實樣子,遠比你口中的教條更有力量。他們看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怎麼活。
- 屬靈氛圍不能妥協:敬拜、禱告、神的話,必須扎根。他們可以瘋,可以玩,但核心不能丟。因為那裡,是他們遇見神、被神更新的地方。
- 別怕失敗,更別放棄:有些少年,看似冷漠遠離,其實心裡早種下了種子。神的時間,總比我們想像的更剛好。「少年人哪,你要記念造你的主。」
是的,這一代雖迷茫,但他們也正在被神記念、被神呼召的。如今的我,不再追求外人眼中的「果效」,我只求一件事:當年我如何被神使用,如今我也願意用我的一生,去陪伴後來的人。願這成為所有青少年事工者共同的見證與盼望。願主紀念,為主興起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