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養宣教」的真正意義
王大為牧師
勞伯祥牧師在【創刊號】(從「城市宣教」到「牧養宣教」)的文章中提到,他決定以「牧養圈外的羊」作為角聲的事工目標,而且擬定「尋找,餵養,保護,醫治」作為事工方針,認定「牧養宣教」是當代教會應該正視的宣教之路。
因此,本期以「牧養宣教」為主題,探討「牧養宣教」的聖經根據及範例,陳曉東牧師繼續「從以諾城到新耶路撒冷」的系列文章,進一步思考新約使徒保羅在以弗所城的牧養宣教。文中提及「牧養宣教學」(Shepherding Missiology)是探討一種更具關係性、道成肉身且有深度關懷的宣教實踐,並將宣教理解為尋找、牧養、保護、醫治、關懷、陪伴、引導與群體養育的牧養宣教,而非僅是口傳佈道或增加教會人數規模的拓展。
黃瑞珠傳道則從舊約宣教神學的視角,以尼尼微城的興衰,表達「聖經中的城市不只是文化中心,更是神使命的聚焦點和屬靈爭戰的前線。」因為城市在神國的計劃中,既是審判的舞臺,也是復興的搖籃!
陳熾牧師參照 Scott Moreau 的處境化宣教模式,結合角聲佈道團的實務經驗,設計出一套「回歸早期教會信仰模式」的實踐藍圖,說明如何喚醒信徒生命活力,轉化城市成為福音之城。
宋愛家牧師指出「尋找、餵養、保護、醫治」不僅是工作流程,更是合乎聖經的「牧養宣教模型」。宣教不是項目、不是策略,更不是表演,是以耶穌的心為心,去靠近、陪伴、扶持那些迷失的人。
新創立的「華信教會」陳保羅牧師從植堂經驗與心得,分享在法拉盛推動福音事工的思路與實踐。他提出「小組教會型」植堂模式,是一條務實、有異象的教會拓展之路,既能讓教會迅速覆蓋社區,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又能在家庭與社區的「貼近土壤」環境中,實現「門徒倍增」、「牧養深度」的雙重目標。
「吹號者事工」創辦人鄭立新牧師認為教會真正的危機,不是年輕人離開了教會,而是教會離開了年輕人所身處的世界。因此,他開發「聖經世界觀」培訓課程,裝備基督徒和教會如何面對時代的挑戰。
角聲宣教士學院首屆畢業生王淑霞牧師撰文分享自己的宣教牧養心志,回顧從街頭佈道到牧會植堂的心路歷程,步入暮年的她計劃在紐約開拓埃及人教會,如同勞牧師在《寫給學生的牧函》中強調,事奉中堅持到底的人,必須愛火常燃,熱切地要把最好的獻給主。同樣,葉漢中執事也撰文紀念享年88歲的羅馬天主教宗方濟各,認為他積極推動教會革新,大聲疾呼對抗貧窮、關懷弱勢、重視氣候變遷,並直接面對教會內長年的問題。
郝青松博士重申當代基督徒藝術家的福音使命,為了讓藝術作品成為闡明真理、傳遞生命的載體,藝術家需要具備神學的知識,以及宣教的心志,才能達到藝術宣教的目的。